恩施旅游切换城市

㕵㕵㕵 8人已点评  查看地图

您的位置:恩施旅游网 > 恩施旅游攻略 > 恩施民俗风情 > 恩施巴东堂戏

恩施巴东堂戏

http://enshi.lvyou114.com   2014-09-12   感谢会员 提供该信息

    巴东堂戏也称“唐戏”、“踩堂戏”、“稿荐戏”,主要分布于长江三峡连片地带的巴东、建始一带,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。巴东堂戏同南戏、灯戏、傩戏、柳子戏一起并称为恩施州地方戏曲的“五朵金花”。

    巴东堂戏历史悠久。民间对于该戏的产生有二种说法。一称该戏产生于武则天称帝、薛刚反唐时。相传当年薛刚在神农架大九湖地区练兵时,与其妻纪鸾英仿长安京城种种而作,流传下来,称为“唐戏“;二称唐天宝年间“安史之乱”时,唐明皇的梨园弟子流落至大三峡地区流传下来。据巴东堂戏艺人证实,堂戏始于明末清初(约二百年前),流行于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。其本源是巴东民间歌舞“花鼓子”,初始称之为花鼓戏。由饰扮的一男一女于堂屋大方桌上,绕四角踩碎步(三步半)而舞,唱“花鼓调”,后转向地面稿荐稻草或竹篾编的垫子,又称“稿荐戏”。因平时多在堂屋内表演,故又称“堂戏”。    

    巴东堂戏班子规模较小,习称“七紧八松九消停”。即七人表演吃紧,八人松活,最多不逾九人,没有“圆场”,只绕四台转换,舞台调度和表演程式简单适用。其剧目可分“硬戏”、“酸戏”两大类:硬戏指正剧和悲剧,酸戏指喜剧和闹剧。角色一般只有“生、旦、丑”三个角色(又称为“三小戏”):旦角有“正旦”、“小旦”、“老旦”、“摇旦”之分;净角由“正净”和“毛净”组成;丑角则分为“大花脸”、“小花脸”两类。演员一般为3人,乐师3—5人,演出时间一般为每个折子戏在30—60分钟。

    其代表剧目有兔娃子放牛、雪山放羊、王麻子打妆、劝夫、楼台会、槐荫记、拦路招亲、借妻回门、送寒衣、土台赠银、海棠花、苟头催粮、山伯访友、阴阳告、武大报喜、金苟说书、丁癞子招亲、试妻、暴氐磨媳、二堂释放、芦林会、伐木送友、满门贤等。   

    堂戏表演多辅以音乐伴奏,有“文场”、“武场”之分。文场以伴奏歌唱为主,主要乐器为四胡(或二胡)、京胡、唢呐;武场以伴奏动作为主,以小堂鼓、盆鼓、边鼓、梆子、大钹、二锣等为主要乐器。戏曲语言土香土色,均为土家方言,多以巴东长江以江北方言行腔和道白为主。其语音声调为: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,唱词韵辙为十三个半(其半韵为“儿”韵)。音韵规范,讲究“五音”、“四呼”。不论唱与白,演员必须“脱凡”。即脱离自己的声音本色,按角色形象,更好刻划人物性格。

    唱腔抑扬顿挫、变化多端,由“大筒子”、“小筒子”兼少量小调构成:“大筒子”由四胡或二胡伴奏,因琴筒大得名,其主要腔调为:四平、南调、另有怪腔、苦板、阴调等。由“四平”中衍化出来的起、煞乐句(即梢板)极富特色。艺人常称:“有梢易起板,无梢难煞腔。”堂戏的梢板属重字梢板,又有长短之分,长梢板用于腔头(起板),短梢板用于腔尾(煞腔)。比较其他一些剧种(仅有煞腔梢板),堂戏梢板可谓别具特色;“小筒子”以胡琴伴奏,因琴小而得名,其主腔为“南、北路”;两大腔系的正腔音乐体制均属板式变化体,多为板起板落,男、女同腔同调。大、小筒子一般不混用在同一剧目,小调常渗入大筒子戏中。大筒子腔多为表现民间风俗的“生活戏”;小筒子腔以表演宫廷剧为主,小筒子腔及杂腔用于“袍带戏”;小调则为民歌体。各领风骚,自显神通。 每场演出锣鼓争鸣,琴箫四起,歌舞同奏,演者尽兴看客叫绝,好不热闹,至今记已犹新,令人回味无穷。 

    巴东堂戏班堂戏班子规模不大,少有固定的专业班子,一般以堂戏世家常年代徒传艺。演出时,最先出场的一定是小生。演出前,必先敬药王菩萨。

我来添加恩施的民俗风情

信息标题:

信息内容:

湖北游记攻略:
武汉游记 恩施游记 黄冈游记 荆州游记 神农架游记 十堰游记 武当山游记 咸宁游记 孝感游记 宜昌游记 黄石游记 襄阳游记 荆门游记 鄂州游记 仙桃游记 潜江游记 天门游记 随州游记